Elsie早年曾和家人到西班牙旅游,当时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高迪的建筑印象深刻,其中兴建逾百年仍未完成的圣家堂、布满鲜艳马赛克的奎尔公园等,都是高迪遐迩闻名的作品,更被列入世界遗产。最近,位于九龙湾的德福广场,就举行了亚洲首个官方认可的高迪展览「高迪筑.迹」,展出高迪的设计工具文物及建筑模型。为配合展览,巴塞隆拿大学高迪研究院的创办人Pere Jordi Figuerola Rotger和高迪展览博物馆行政馆长Mireia Massague早前更亲临香港,到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演讲,分享高迪作品与中国文化的关系,Elsie也有出席。
Rotger的演讲题为「高迪──世界天才在中国」。他分享,高迪的创作往往由简单的意念开始,擅长把大自然事物转化为建筑元素,例如海浪、树林、人体细胞等。不过,原来高迪也受中国艺术和文化影响,作品中蕴含中国元素,「他热衷于从四处学习所有事物,吸收灵感,并创作新的东西,因此能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中国及东方文化的影响」。一八八八年,高迪参观巴塞隆拿世界博览会的中国馆,看到黑龙黄绸皇家国旗、各式丝绸挂毡、镶有象牙和珍珠的家具等,让他印象深刻,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日浓。
至于高迪吸收中国文化的途径,主要来自他的朋友Eduardo Toda。Eduardo Toda是外交官和考古学家,曾先后出任澳门、香港、广州、黄埔和上海的西班牙副总领事,发表过许多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和书籍。Eduardo Toda的著作以文字、绘画和照片,记录在中国的所见所闻。高迪阅读后,看到中国的建筑物和生活面貌,大受启发,埋下日后创作时加入中国元素的伏线。
Rotger举例说,高迪曾把清朝的龙的造型应用在建筑设计上,如巴特罗之家的屋顶,就是一条盘踞的龙,鳞片闪闪发亮,右边的小孔是龙的眼睛。而圣家堂中的龟像柱墩,灵感来源是明十三陵内部之灵龟顶柱纪念碑。当讲座的投影片展示Eduardo Toda著作中的图画和高迪设计的图片时,两者对照下,果然发现相似之处。
另一方面,Rotger表示,Eduardo
Toda也从中国购买了一些工艺品送给高迪,如釉面陶瓷。同时,高迪也看过南京大报恩寺的照片,它的墙身以白瓷贴面。两者也影响他后期的创作,例如他经常把色彩缤纷的玻璃窗、瓷砖和马赛克融入作品,原来正是受中国陶瓷生产技术及南京大报恩寺的启发。
Elsie好奇,高迪对当代的设计艺术影响深远,有没有中国艺术家反过来受高迪影响呢?Rotger马上想起一个例子,就是首位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建筑师王澍。他的作品浙江宁波博物馆,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,包括利用在当地搜集、可循环使用的物料,及以人为本,切合当地居民的文化和需要,这和高迪着重艺术与大自然联系的理念同出一辙。
听毕讲座后,Elsie和现场学生倾过。其中,中文大学建筑学系硕士二年级生郭雅琳和Elsie一样,曾到巴塞隆拿观赏高迪的建筑,知道他的作品中,几乎没有直线,反而大量运用曲线,突破以直线为主的建筑传统。此外,当时她也从学者研究高迪的主流角度,观察建筑对自然的诠释,以及如何把装饰和结构融为一体。她也留意到高迪作品中有龙和龟的图案,但直至今次讲座,才恍然大悟,「原来与中国文化有关」。
Elsie认为,高迪的作品犹如一本知识丰富的大书,值得仔细阅读,总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。读者若想了解高迪和中国文化的关系,可以到九龙湾德福广场一期中央展览场及二期中庭,参观「高迪筑.迹」展览。现场展出从高迪展览博物馆运来的巴特罗之家、科洛尼亚奎尔及圣家堂的建筑模型,以及上文提及的Eduardo Toda著作,更有仿建的奎尔公园、米拉之家及巴特罗之家供市民拍照留念,展期至明年一月一日。
若有任何家长关心的话题,欢迎报料。传真:2798 2688。
2017-11-21
数据源: 星岛日报(香港升学咨询中心转载)